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衛生行政機關應該更積極管理就算只有整形外科醫師才能掛整形外科招牌

根據早先台北市衛生局醫護管理處統計,北市一千兩百三十幾家西醫診所,光是大安區就有兩百六十八家不同科別的診所有醫學美容療程,一般非侵入性醫學美容,由於只要購入設備就可以做,進入門檻低,除整形外科、皮膚科外,從眼科、耳鼻喉科、婦產科、家醫科,甚至小兒科都有人在做。皮膚科醫師游鴻儒說,現代機器其實都很先進,就如同傻瓜相機,經過學習就能操作。不過,機器人人能買,但專科醫師經過多年訓練,對適應症掌握與後遺症等處理,比較在行。即使是侵入性治療的整形項目,一樣有醫師撈過界。台大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湯月碧先前擔任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期間,還為此推出認證標記。湯月碧說:「據了解,從泌尿科、骨科、小兒科,聽說都有醫師替人做整形醫學美容。」

她認為,衛生行政機關應該更積極管理,就算只有整形外科醫師才能掛整形外科招牌、皮膚科醫師才能掛皮膚科,但招牌外的廣告才令人眼花撩亂,主管機關不能等到出了狀況才來處理。因為法令允許,加上健保影響醫界收入,近年醫師跨專科操作越來越多,婦產科醫師打肉毒桿菌、耳鼻喉科醫師打雷射早就不稀奇。

不過,醫師撈過界、品質該由誰來把關?衛生主管機關始終沒有答案。衛生署醫事處處長石崇良則表示,依法醫師跨專科執行業務確實合法,就像民眾看耳鼻喉科、醫師也可能順便治療高血壓,建議民眾接受醫療美白等相關治療前,不妨到衛生署網頁上的「醫事人員執業資料」查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